中国工经联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产业协同专家座谈会

2015-03-26 00:00          822次阅读

2015年3月10日下午,熊梦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产业协调专家座谈会,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君臣、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永前和丝路基金项目办主任卢在新等四位专家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中国工经联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有关工作。我会刘红儒副秘书长,国际部主任王光炬、副主任闫俊及全体人员,市场交流部主任李玉华及部分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王光炬主任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重大意义介绍了工经联的主要国际业务、合作平台和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工作的设想和思考、拟筹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产业协同智库和召开“一带一路”产业协同工商协会国际论坛的初步设想。

与会专家就相关的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认识和见解,并就中国工经联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何君臣副主任表示,针对“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由于涉及的国家和语种多,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障碍,需要有出色和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的研究团队,胜任这一难度较大的研究工作。中国工经联可以利用已有的工作平台来建立联系,以召开国际论坛的方式加强互动和交流,听取各方建议,多做相关的宣传和沟通工作;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需求的研究,侧重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这是做好国际合作和产业协同的前提;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对大型项目的风险预期和风险管理,汇集法律和政策领域的专家来支持项目的推进,把中国工经联打造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智库,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建言献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

霍建国同志建议:目前,“一带一路”工作的推进尚在起步阶段,对于各项工作的落实,可以采取先选择几个关键国家的经济组织来开展合作的模式,然后逐步将成功的经验和项目推进和扩展到更多的沿线国家;在沿线国家举办国际论坛,同相关的工商组织合作加强在当地的宣传和解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霍建国同志指出:研究显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就合作的领域看,可以先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互联互通。要加强对沿线国家的环境和产业状况、营商环境、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多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认证,并注重培养国际项目运营和管理、有能力驾驭复杂情况和问题的人才。

徐永前律师表示,任何一个国际合作项目都涉及到法律问题,尤其是法律安全问题。他建议: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涉及到的投资关系,尤其是法律可行性问题,加入到常设性的国际论坛中进行讨论,也可以把中国多年来的立法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拿出来进行交流,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来促进沿线国家投资法律逐步改善;与国外工商会加强联系,探讨并就共同完善立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等议题做课题研究,推动投资所在国在投资领域逐步走向法制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软实力”保障。

卢在新主任介绍了丝绸之路专项基金的相关工作和项目运作情况。他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法律、投资银行业务、大项目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许多领域的硬件设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他建议:要提高国际合作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推动和建立一个多方面参与和支持的法律服务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

熊梦执行副会长感谢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入和精彩的分析,对我会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表示:中国工经联下一步将注重收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深入了解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掌握产业协同与合作方面的信息。今后,还将邀请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探讨,希望各位专家继续参与和支持我会“一带一路”智库建设及相关工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贡献智慧。

DSC056171111.jpg

熊梦执行副会长主持座谈会

P1000623.JPG

国际部王光炬主任介绍相关情况

P1000636.JPG

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何君臣副主任讲话

P1000753.JPG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讲话

DSC056171111.jpg

丝绸之路专项基金项目办卢在新主任讲话